黑客精神祭 挖掘神秘黑客背后的故事
摘要:黑客精神是什么?是对技术近乎疯狂的追逐;抑或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或许笔者是一个太idealistic的人,在笔者心中黑客就是那些为了技术默默奋斗的人们。当黑客们以一己之力为大型网站修补漏洞的传奇故事在心上深深留下烙印以后,真的很难接受黑客们为私欲,为金钱奔波的现状。于是乎,也就有了这篇黑客精神祭。
有人说黑客是21世纪的互联网海盗,是一群处于地下状态的电脑狂人,尽管技术高超,但他们却不能抛头露面,无论外表如何千变万化,他们的灵魂却绝无二致。他们的故事荡气回肠,不断的演绎着精彩的人生……
无论媒体如何渴望挖掘黑客背后的故事。黑客始终是一群神秘的存在。于是乎,笔者的这篇黑客精神祭的直接叙述对象也就指向了更为人们所知的“病毒”。
病毒诞生之初——严谨之美
当你看着爱机被病毒蹂躏的时候,或许你根本无从感觉病毒之美。但是,如果你愿意纯粹以技术角度评判病毒的话,或许你能在病毒诞生之初,发现它的美。那是一种精密逻辑思维构筑下的严谨之美。
1986年,大脑病毒面世。它是世界上第一个DOS病毒,同时也开创了引导区病毒的先河。它用汇编语言写成,代码精简,有很高的编程技术。大脑病毒是用极其聪明的大脑完成的,但是显然,这个大脑中除了美丽的技术之花之外,还承载了太多人类的自私。于是,这也让病毒的严谨之美在诞生之初,就蕴含着某种病态的意味……
1988年,第一个网络病毒——莫里斯蠕虫“降生”。莫里斯编写莫里斯蠕虫的本意是想制造一个微妙无害,又能够大范围传播的程序。但是,纯粹只是想试验技术的他却万万没有想到,莫里斯蠕虫所采用的攻击系统漏洞的思路,为日后道冲击波埋下了伏笔。我们不得不承认,莫里斯蠕虫的分布式编程思想为日后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于是,普通人渐渐地对这种严谨之美产生了恐惧……
进入90年代,Windows时代最经典的CIH病毒登场了。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作者还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台湾人士陈盈豪。不得不承认CIH的病毒技术的确是无与伦比。它将自身分解再组合的技术、直接读写主板芯片技术、驱动技术、驻留内存技术都非常的经典。以至于日后,无论是核心程序员还是系统程序员都会把CIH当作入门的必修课。只是CIH承载了太多作者个人的报复心(报复杀毒软件的无能)。于是乎,也不可避免地让程序的严谨之美染上了让人生厌的灰色……
当私欲“爱上”病毒的时候
无论如何,在病毒的童年时期,它总是带着一种对于技术的追逐。客观的说,病毒早期的发展也对电脑技术的进步不无裨益。于是乎,我们也可以纯粹从“技术”来称赞病毒的“严谨之美”。但是到了后来了?CIH开创的纯粹以个人好恶来制造病毒的风气日渐泛滥;而病毒本身也洗去了所谓“技术”的光环。
2001年,一位赋闲在家的程序员在百无聊赖之际开发出了“求职信”病毒。求职信病毒没有太高的编程技术,唯一能让人们记住它的是它惊人的传播速度。可以说,自从它诞生那一刻起,病毒制作者已经完全撕下了追求技术的面纱。最后的贞洁被抛弃。他们开始为了满足自己某一方面的需求,最终让网络不幸沦陷为病毒作者恣意发泄的土壤……
2003年,冲击波的诞生或许可以算作病毒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天。此时的病毒作者已经完全顾不得借用任何理由,赤裸裸地开始了盲目的出击。与此同时,浮躁的病毒作者低龄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晰。自冲击波以后,病毒编写者对于漏洞病毒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在网络数不胜数的黑客入门教程帮助下,写这类病毒已经算不上什么真正的技术活了。
此后,震荡波等利用漏洞“尝鲜”的病毒疯狂面试。而这些病毒多如牛毛的变种,也让人不禁感叹,病毒写作者越来越会抄袭骨灰级别黑客的成果。从此以后,病毒越来越多,私欲越来越泛滥,病毒的技术却依旧是停滞不前。
想知道,为什么流氓软件能如此让黑客们趋之若鹜呢?看一下下面的一个例子,或许你就明白了。据《瑞星安全报告》透露,某国内网站借助流氓软件偷换用户的首页,在短短两个半月里全球排名从零上升到前500位。而浏览器被劫持、乱弹广告等常见的流氓软件,已成为网民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利益驱使和生存压力下,很多共享软件作者也在软件里强行捆绑“流氓软件”。所以也就有了之前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暴风影音被华军软件“除名”的事件……
以某些网络企业为主的商业公司为“第一驱动力”,而黑客和部分共享软件作者则作为帮凶,一条完整的罪恶“产业链条”也就由此诞生了。黑客也由此彻底由一种电脑之毒蔓延为一种人性之毒。
无意去美化黑客的形象,只是非常缅怀黑客在童年期间那份单纯追求技术的热忱,一如人们当初会追捧Google一样。在这个互联网越来越像淘金产业而非技术产业的今天,“技术”或许已经彻底抛弃了曾经的贞洁……
文章评论
啊啊